当前位置: 资讯 - 绿色能源 - 企业动态

新造车进入淘汰赛 理想汽车的变与不变

来源: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1031 2021-03-01

2020年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分化的一年。选对赛道的投资者收获颇丰,选错赛道的投资者满仓踏空。而新能源汽车的金光大道,显示出了格外的成色。

正因为如此,针对国产造车新势力的研究,几乎成为了分析师的一门显学。几家公司从产品到经营、再到财务的各项数据指标,无不被放在聚光灯下一一进行比较。

显然,这是一项优中选优的课程。但如果用更简洁的逻辑来对几家公司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它可以简化成两个问题。

第一,公司的路线是否正确,能否在长期展现出高确定性的成长?第二,如果路线正确,资金就成为了决定因素,即公司有没有充裕资源支撑自己的路线。

这两个问题,既是对造车新势力的考量,也是可供投资者参考的因素。

理解需求与理性选择

2018年10月18日,理想汽车(原名“车和家”,LI.US)发布首款智能电动车理想ONE,用一款增程式的电动车进军了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

对于这样一款同时搭载着电池与发电机、需要通过加油来发电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本能地提出了质疑。在流行的观点中,这条路线多少有些“画蛇添足”的味道。

但正是这样一款饱受质疑的产品,在完整交付的第一个年度2020年,就收获了32624辆的交付量,成为当年新能源SUV销量第一名。

这个让市场大跌眼镜的结果,其实反映了一个事实:增程式是理想汽车在多条路线下,基于对需求的理解,最终做出的理性选择。

理解这个选择的核心逻辑,只需要提示两个字——“家庭”。

对于中国人而言,家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基础的经济单元。任何产品的设计,都需要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

对于近年的中国家庭来说,二胎政策的开放,推动了家庭平均人口的提升,这又推动了消费者对于中大型SUV的需求。成功洞察到这种需求的理想,针对性地规划了自己的产品路线——性能要满足家庭的复合需求,价格要符合中产家庭的购买力。

而大型的SUV需要采用大容量电池,会使得整车制造成本急剧上升,同时,理想认为纯电动无法提供类似燃油车的补能体验,会极大程度的限制用户的行动自由,于是理想选择了增程式的技术路线。

增程式采用的电池容量更低,可以压低整车成本,同时搭载增程式发电机,能够充分兼顾用车需求与性价比,让更多用户负买得起智能电动车,同时能够保证后续向纯电动转型的技术柔性。

更重要的是,增程式的选择直接打消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理想ONE也成为了当时汽车界的“奇行种”,不论与谁对标,理想都有其存在的差异化优势。

也正是如此,理想ONE成为了造车新势力中最受欢迎的车型,其中,非限牌城市截至年底的累计销量占比超过55%。

尤其在北京油标极低的中签率的背景下,车主对于车辆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理想ONE在北京市累计上险的混插车型个人用户中,占比达到了64.6%,这充分的展现了理想ONE强大的产品力。

时间来到2021年2月25日,理想公布了其2020年财报,Q4季度录得总收入41.5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65.2%;全年总收入94.6亿元人民币,全年毛利率为16.4%。

净利润方面,在Q4单季度,理想录得净利润1.075亿元,首次实现季度净利润为正,成为了首家实现季度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录得了非常健康的现金流,四季度经营现金流为18.2亿元,环比增长一倍,全年录得经营现金流为31.4亿元。

仅通过理想ONE这一个车型,理想交出了单季度盈利、销量远超预期、全年经营现金流为正的成绩单。这不仅证明了理想在战略选择上的正确性,更意味着,理想汽车已经拥有了生存和自我造血的能力。

2021年2月22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在一封内部信中,为公司提出了未来一系列战略规划目标。对照目前的成绩,显然和李想的目标有着不小的差距。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李想做出规划的底气?而这个目标,将通过怎样的过程去实现?

这既是理想的下一阶段路线,也是市场想要得到的答案。

不变的理想

反观理想汽车的技术路线选择,增程式路线反映出了公司的发展思路与战略选择——从用户需求出发,以用户需求倒推,以用户需求生产。

在理想汽车的业绩发布沟通会上,这一发展思路与战略选择,仍然贯穿在理想未来的发展路线中。

对于客户而言,充电便捷的重要性在用户使用视角一定是优先于汽车产品的智能化,因此,理想在推出纯电产品之前,首先推出了增程式电动车。

随后理想一直在高电压平台、超快充领域大量进行投入研发,希望能将电动车的整个补能体验、补能效率接近燃油车,为将来的纯电车提供最为有效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需求倒推的最好佐证。

与此同时,李想深知电动车企业的未来的壁垒需要建立在科技上,而科技壁垒的护城河搭建的前提,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进行研发沉淀。这要么需要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要么需要银行团作为长期坚实后盾。

在众多竞争者的当下,求人显然不如求己,一味的通过外部输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从理想成立以来,打造自造血能力是公司一以贯之的目的。就商业而言,利润的来源无非“开源”、“节流”两端。前者无法一蹴而就,后者却可以立竿见影。因此,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是理想在企业经营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词。

得益于成本更低的增程式电动路线和合理定价,理想汽车在2020Q1就实现了毛利率转正,与此同时,在运营成本和费用开支上,理想“勒紧裤腰”,使得相比其他造车新势力与特斯拉同期,理想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上一直相当克制。

2020年Q3,理想在销售管理费用的投入上仅为3.42亿元,这个水平,仅相当于某友商的三分之一。其费用率把控能力一直在行业内领先。

\

在运营效率上,理想1月平均单店的销量,达到了89.65台/店,而对比之下,小鹏的单店平均销量在32.86台/店,蔚来的单店平均销量在32.25台/店,这已经达到了传统车企大规模 4S店的成效。

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之下,理想手握了充裕的现金储备,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储备达到45.8亿美元。

战略选择的不变,成本控制与经营策略的不变,在过去几年内,为公司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客群增长,与之匹配的市场地位,以及充足的现金储备,证明了其路线的可行性。

正是基于这种正确路线与资源积累,能够使得理想更有底气做出改变。

理想的改变

理想的改变体现在于:渠道扩张、研发翻倍、多产品布局。

在2021年的财报沟通会上,理想总裁沈亚楠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年底总门店数量达到200家,覆盖100个城市。”

截至1月31日,理想汽车只有60家零售中心,这个新出炉的计划意味着一个惊人的增长——2021年一年时间内,理想门店数量实现两倍多的扩张。

在渠道扩张与理想ONE口碑的双重辐射之下,可以预想到的是,理想的品牌形象将会打入更多消费者心中。

线下渠道网络的加速建设,也为之后理想汽车多产品线的布局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理想汽车的规划,从2022年开始,理想汽车每年至少会发布2款新的产品交付市场,并且在2023年开始交付纯电系列产品。

与更快的产品交付相匹配的,是更加广泛的产品覆盖。价格区间从当下的30万-35万,拓宽到15万-50万产品的完整覆盖。

与此同时,理想将推进第二代纯电平台,提供和燃油车补能体验接近的支持超快充的纯电产品,实现用户端10-15分钟充电80%的充能体验。

这是理想汽车在硬件设施、产品与销售渠道的布局,在硬件全球一体化供应链与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下,自动驾驶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使用,甚至成为了日常行车的习惯。

而这也同样意味着,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软硬件结合到软件的代际过渡。

目前已经跨过造车“生死枯荣线”,手握充裕现金的理想汽车,如果在未来想要活得更好,需要加速自身在智能化上研发投入的脚步。

理想汽车的CFO李铁在业绩报告会中提到:“2021年理想的研发费用将进一步增加,达到至少30亿元人民币。随着在自动驾驶和新车型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我们预计在未来3年内,我们预计未来的研发费用将达到每年60亿元人民币(10亿美元)”。

而在这其中,至少有一半的费用将投入于自动驾驶的相关研发工作当中。

落实到具体操作,理想计划在2021年底,将自动驾驶团队人数将从目前的300人拓展到600人,实现数量翻倍,而在2020年9月,理想的自动驾驶团队还不足100人。

这一切的投入,都瞄准了一个目标——将来理想能打造出全新的、规模化、可升级系统架构做准备。

在这条架构中,涵盖了新一代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计算机系统以及自身研发的汽车操作系统,实现理想汽车软硬件上的闭环,夯实自身的产品力,将需求驱动拔高成为技术驱动。从而在产品层面上实现了顺应了“驾驶无人化”、“能源电动化”、“汽车智能化”的行业趋势。

对于未来愈发激烈于残酷的新能源竞争格局,有分析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新能源汽车就像在进行着一场世界杯,每个品牌都会面对小组赛出线,以及一轮轮的淘汰赛”。

目前理想显然已经在小组赛中成功出线,而旗下的两位王牌球员,分别是“基于需求生产的正确路线”与“严控成本下的充裕资源”。

在新一轮的淘汰赛中,理想的第三位王牌球员将会是“智能化”,这既决定了理想能否在淘汰赛突围,也决定了理想能够在这场世界杯中走多远。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