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堂 - 科普 - 科学史上的今天

高温超导研究

来源:颗粒在线 1260 2020-02-24

自然界的很多过程,总是倾向沿着阻力最小、能耗最低、方式最简洁的方向进行。受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启示,有人设想能不能在设计制造各种装置时,也遵循“自然节约”的法则。100多年来,人类对“零电阻”的追求就是明显的例子。

某些金属,在很低的温度下电阻会消失,电流可以在其中无损耗的流动,这种现象就叫做超导。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莫林·昂内斯在做超低温研究,当温度降低到了1.04开(即零下273.12摄氏度)时,意外地发现了超导现象。自那以后,人们开始研究超导产生的机制。进入20世纪80 年代,瑞士物理学家缪勒和德国物理学家柏诺兹共同找到了一种特殊的氧化物(Ba-La-Cu-O)材料,获得了33开的高温超导。

缪勒和柏诺兹的研究进展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高温超导研究狂潮,人们正在向着百开大关冲刺,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研究组不负众望,在1987年2月24日宣布,他们获得了氧化物超导体100开的转变温度,首先冲进了百开大关。

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在实现超导的目标上,人类已经从液态氦级攀登到了液态氮级!这一大关的突破再度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超导热”。目前人类找到的超导材料已近5000多种,超导电性的机制和超导体性质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和深入。

高温超导研究成果对人类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旦实现了超导“室温化”,就意味着实现超导“实用化”和“工业化”已经不远。

本文转载于《科学历2018科学史上的今天》,由科学π工作室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标签: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