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数字天文馆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 | 来源:网络
人类瞄准太空的斯隆数字太空观测站,哈勃和斯皮策空间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观测台等,所积累的观测数据已达海量。
该如何访问这些海量的信息,已经成为全世界天文学家所面临的难题。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埃列克斯·斯扎雷教授提出“虚拟天文台”的设想。
这一设想首次在1999年1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盟研讨会的论文集上刊出。
斯扎雷认为,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由于获取资源和信息沟通的便捷,完全可以把全球范围内的天文研究资源彼此” 无缝而透明”地连接在一起, 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数据密集型天文数据库、网络化的天文研究与科普教育大平台,免费供全球享用,一个虚拟天文台的设想由此诞生。
虚拟天文台设想提出不到一年,就得到了全球知识界的迅速响应。
美国国家科学院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发展规划委员会,把建立国家虚拟天文台作为最优先项目。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吉姆·格雷博土更提出了一项“广域望远镜”的应用软件。
在谷歌,IBM、微软等IT巨头的积极参与下,海量数据计算技术加快了研发进程。
美国天体物理数库、河外天体数据库,法国天文综合数据库等已经联合起来,网络时代天文学研究的“开放性”凸显。
随着一个大规模的虚拟天文台研究模式建成的同时,天文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虚拟天文台打破了过去只有天文学家才能问津的专业壁障,便天文观测资科正近世界每一个人,下一代的天文学家,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人,天文学的研究将进入网络化。
图中设计源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天文馆 | 来源:网络
本文转载于《科学历2018科学史上的今天》,由科学π工作室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波动方程的建立——薛定谔
下一篇: 走向世界的针灸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