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拉塞卡第一个突破了经典天体物理学的框架,利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理论预言了白矮星的质量极限,并指出了存在中子星和黑洞的可能。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10.10.19-1995.8.21)
1927年,钱德拉读了索末菲的《原子结构与特征谱线》一书,使他对原子谱线着了迷。
他自学了量子力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尝试着利用相对论计算当时曾争论不休的天狼星B引力红移现象,找到白矮星更为精确的计算方法。
1930年,钱德拉决定对恒星坍缩时的“简并压”和引力的抗衡做出详细的计算。他把目标集中在白矮星坍缩的阻力上,提出了恒星转化为白矮星的质量极限值:当恒星的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1.44倍时,恒星坍缩的结局将不再是白矮星,而有可能是中子星甚至是黑洞。
这就是后人所称的白矮星的“钱德拉塞卡极限”。
整整过了一年,钱德拉的“理想白矮星质量的最大极限”的论文终于发表了。
1934年,钱德拉终于建立了一个普遍条件下的恒星状态微分方程,而进一步求解证实了白矮星“质量极限”,还得到了一条光滑的白矮星质量曲线,天狼星B的情况恰好落在这条曲线上。
1935年1月11日,钱德拉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年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介绍了他证实了白矮星的质量极限的结果,令钱德拉没有预料到的是,他的报告刚一结束,立刻遭到了爱丁顿的迎头痛击。
1939年,钱德拉提交了自己的论文,提供了数学计算作为理论依据,并比对了实际天文观测数据。
1952年,钱德拉与艾里森一起创建了磁流体动力学实验室,后又开始讲授大学理论物理和数学课,成为芝加哥大学开出广义相对论课程的第一人。
将近30年后,“钱德拉塞卡极限”终于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
又过了20年,钱德拉因这一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朋友和同事奉为“隐士与科学圣徒”。
本文转载于《科学历2018科学史上的今天》,由科学π工作室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蜜蜂摇摆舞
下一篇: 哈勃发现“爱因斯坦双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