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堂 - 科普 - 科学史上的今天

35年的追逐,换来一个惊世真理——纪念“玉米夫人”麦克林托克

来源:颗粒在线 1081 2019-10-09

1983年10月9日,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美国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02年6月16日-1992年9月2日)因转座因子的发现,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科学界至今仍流传着一句当年赞美麦克林托克的话,说“她整整让科学界追了她35年”。

35年前,她首次提出玉米的基因是可移动的(即跳跃基因学说)——基因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可以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

由于与传统的遗传学观念背道而驰,当她将科研成果公布后,等待她的不是掌声和奖励,而是人们怀疑的目光、科学界的冷嘲热讽和同事朋友的逐渐疏远。

她没有选择逃离世俗的非议,而是继续她的研究,并最终决定不再公布任何资料和发表任何论文。

科学真理终将会被证明。

35年后,81岁高龄的她成为遗传学研究领域第一位独立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虽然诺贝尔奖迟来了35年,但是35年的追逐,换来了一个惊世的真理,让“孤独的”麦克林托克终于在她有生之年得到科学界的承认,也让她得到“玉米夫人”的美称。

她的好友霍华德·格林(Howard Green)曾回忆说“麦克林托克是一个为追求自己理想的人生而摒弃传统女性角色的女人。”

她有着不幸的童年。她是家中老三,为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她从小和叔叔婶婶住在纽约布鲁克林,使她从小便养成独立自主的作风。高中毕业后,她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便打算继续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但出于担心她不能婚嫁,母亲反对她上大学的请求。执着的她最终打动父亲并如愿进入康奈尔大学。

也许正是这不幸的童年锻造了一个特立独行的麦克林托克。她的一生有意选择了无拘无束的单身生活,但她并不缺乏女性的特质。她选择了一条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她能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我的一生过得很好,没有留下遗憾。”

麦克林托克从未把科学当做一种职业来对待,而是把科学当做一种热爱,就像是她的恋人,从相遇、相识、相知到相爱,就在她几乎被科学界遗忘的时候,她仍然能够埋头苦干。有时她的士气也会很低落,但是她的自信战胜了一切。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研究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

但不幸的是,人都要依赖于他人的认同,同理,真理也要依赖于众人的认同才能称得上是真理。

当转座因子在细菌、酵母菌及其他生命体中被证实时,麦克林托克一下子被科学界抬升到极其崇高的地位,几乎赢得了所有的荣誉。

这使得她无可适从,一度产生精神焦虑。

她感到自己有责任区接受这些荣誉,而这一切并未给她带去满足和快乐。

“孤独的”麦克林托克并未让内心的不安打搅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正是由于她的绝对真诚,才能够铸就她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

她是一个神秘而至简的人,常人往往难以理解她的想法。

卡麦克林托克是将经典遗传学技术发挥到极致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远离主流研究方向(分子遗传学),未采用新兴的物理学及化学分析手段,而执念于用肉眼与显微镜观察的孟德尔式研究。

她对细胞学和遗传学知识的通透掌握对她发现转座因子的贡献并不大。她的发现主要取决于她非凡的洞察力和十足的自信心。

35年的漫长等待却换来了一个“所谓的”真理。

诺贝尔奖每一年都有,但那颗简单而执着的心灵,却有待你我去寻找和追逐。


麦克林托克在实验室中(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