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0月8日,在英国兰开夏郡(Lancashire)牛顿-勒-维罗斯(Newton-le-Willows),一个普通的小男孩诞生,小男孩的父亲给他取名为罗德尼·波特(Rodney Porter)。
他的父亲约瑟夫·波特,是当地铁路运输和马车公司的一名职员,他的母亲伊莎贝尔·里斯是一位家庭主妇。
小波特早年就读于阿斯顿-因-麦克菲尔德文法中学(Ashton-in-Makerfield Grammar School),1939年毕业于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由于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1940至1946年期间,大学生波特先后在英国皇家装甲兵部队和皇家工兵部队担任中尉,后于1944年调往皇家陆军服役,并被晋升为少校军衔。
二战结束后,他选择重返学校,在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人才济济的环境下,波特竟然选择了一位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作为自己的博士生导师。
桑格1943年刚刚在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到著名的剑桥医学研究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事医学研究。
波特是桑格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波特在桑格手下从事蛋白质化学的研究,并于1948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读博期间,受兰德斯泰纳关于抗体论著的影响,波特对免疫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学习桑格教授的蛋白质结构分析技术,而且还着手研究兔子的抗体结构。
在剑桥大学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后,1949-1960年,波特一直在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工作。
1958-1959年,波特重新恢复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发现抗体的3个片段,且可被木瓜蛋白酶分开。
1960年,波特转到伦敦大学圣玛医院附属医学院工作,并担任首届免疫学教授。
1962年,波特推出了抗体的多肽链结构。
随后,各种职称、奖励和荣誉接踵而至。
1964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196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惠特利己生物化学教授和牛津三一学院研究员(Whitley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in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Fellow of Trinity College, Oxford)。
1972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会员(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Foreign Member)。
1966年获得盖特纳基金荣誉奖(Gairdner Foundation Award of Merit)。
1967年获得生物化学会西巴奖章(Ciba Medal (Biochemical Society)。
1968年获美国血库协会卡尔-兰德斯泰纳纪念奖(Karl Landsteiner Memorial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
1972年因对抗体化学结构研究的突出贡献与美国化学家杰拉尔德·埃德曼(Gerald Edelman)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3年获得伦敦皇家学会皇家奖章。
罗德尼·波特(Rodney Porter)
年轻的波特选择了更加年轻的桑格。
历史车轮下的印记告诉我们:桑格是化学领域唯一一位两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成为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之一。除波特外,桑格的另一位博士生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因端粒酶的研究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当年的波特一眼便识得桑格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尚未出山的千里马,茫茫股海里的潜力股……
是慧眼识珠?名师出高徒,桑格老师教育有方,方能助他或她成就大业。
是天才本质?天生我才必有用,波特乃旷世奇才,跟谁都能获得成功。
是历史巧合?无巧不成书,只是主人公叫波特和桑格而已。
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选择,每一个选择都会带领我们走向不同的人生。
面临选择的时刻,没有人能够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选择?
只有时间,会告诉你答案是什么。
波特为什么会选择年轻的桑格?
解码“基因组学之父”桑格:测序,测序,测序(点击可查阅)
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
第一,桑格有钱,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他的母亲是一位棉花富商的女儿,他是自费在剑桥大学从事博士研究的。
第二,桑格读博师从当时还在剑桥大学做博士后的阿尔伯特·纽伯格(Albert Neuberger),但是钮伯格的导师是弗雷德里克·唐南(Frederick Donnan),而唐南曾经受到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指点,其中一位是19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雅各布斯·范特霍夫(Jacobus van’t Hoff);另一位是1909年诺贝尔化学家得主威廉·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桑格师出名门,知识累积必会发生“大爆炸”。
第三,波特打小就对化学和医学着迷。当他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后,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和严谨求学的科学作风成为他走向成功的最坚强基石。
纵观科学历史长河,我们发现人才群链的崛起与名师的指点息息相关。名师不仅将知识才能、研究思维传授给学生,而且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因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研究的贡献获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被学术界公认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卢瑟福不仅个人成就显赫,而且在教书育人方面更是突出。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他有多达10个学生或助手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耳熟能详的尼尔斯·波尔(Niels Bohr) 和欧内斯特·沃尔顿(Ernest Walton)等。
桃李满天下——卢瑟福(点击可查阅)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德国化学家、物理化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威廉·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因催化剂作用、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研究的突出贡献获得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培养的学生瓦尔特·能斯特(Walther Nernst)在192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后的能斯脱培养了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Millikan);当密立根进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后,又接受卡尔·安德森(Carl Anderson,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成为他的学生;然后安德森又大力提携和热心指导了唐纳德·格拉泽(Donald Glaser,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物理化学之父——奥斯特瓦尔德(点击可查阅)
诺贝尔奖史上精彩的五代师徒
看完这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诺贝尔五代师徒相传的大片至今仍然让人无比兴奋。
固然,名师的指点重要,但是自身的努力和选题的运气也同样非常重要。
纵使芸芸众生千类相,我们一生中也要面对无数个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选择了不努力也是零。
无论做出什么选择?或是被做出什么选择?
都不要后悔。
怯懦 ,只是留给那些争相购买后悔药的人。
世界上有那么多成功人士的路,而你却只有一条可以选择。
此时,你可能已经在路上。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欢乐还是悲伤,脚踏实地,不留下遗憾。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维基百科。
本文系颗粒在线根据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上一篇: 35年的追逐,换来一个惊世真理——纪念“玉米夫人”麦克林托克
下一篇: 神奇的触摸屏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