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堂 - 百科

与细颗粒物组分有关的常用专业术语

来源:颗粒在线 2236 2019-03-16

  01、SNA


  这是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的合称。


  水溶性离子组分是大颗粒物中最重要的化学组分之一,也是目前为止研究最多的一类组分。


  细颗粒物的水溶性离子组分主要包括SO42-、NO3-、NH4+,合称SNA,一般以硫酸铵和硝酸铵的形式存在。


  PM2.5中SNA的浓度随气象因素、季节及污染源强变化而变化,灰霾期间水溶性离子的浓度要远高于正常天气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大部分是相应的气态前体物SO2、NOx,和NH3转化生成的,因此可作为大气二次污染的重要标志物。


  考察SNA的时间序列特征及演变规律是探讨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途径,SNA百分比呈逐步升高趋势,反映了区域复合污染程度趋于严重。


  通常,[NO3-]/[SO42-]的比值被认为是硫和氮在大中的移动来源和固定来源相对贡献率的重要指标,可用来判断PM2.5中N和S的固定源和移动源的相对重要程度。


  灰霾期间,NOx的浓度超过SO2的浓度,在高浓度NOx的条件下,自由基OH和H2O2减少,进一步降低硫酸盐形成的可能性,因此造成灰霾滯留期间硝酸盐为最高浓度单体水溶性离子,而大幅度上升的硝酸盐浓度增加消光性,导致能见度降低。


  02、OC


  PM2.5含碳组分中的有机碳简称为OC,代表成百上千种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因含有多种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物质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既有一次源直接排放的(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有机碳,简称POC),又有经挥发性有机物转化形成的(一次源排放的气态前体物在大气中可进行各种化学转化,形成二次有机碳组分即SOC),这些化学转化过程是导致形成大气复合污染的直接驱动力之一。


  OC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实体(不是特定分子组成的一种或一类化合物),而是分别代表极其复杂的种类,只有实验室分析上的意义。


  03、EC


  PM2.5含碳组分中的元素碳简称为EC,通常也被称为黑碳即BC(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往往将EC与BC、烟炱和吸光碳等混合使用)。


  同OC一样,EC也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来自不完全燃烧过程的直接排放,既含有纯碳、石墨碳,也含有高分子量、黑色的、不挥发的有机物质如焦油、焦炭等,对光有吸收作用,产生辐射强迫以及导致低能见度,是与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棕色云、区域灰霾等重大环境问题相关的关键污染物之一,同时由于可能含有相当部分的纳米颗粒物而对人体健康也产生严重危害。


  OC、EC及其比值被常用于评价大颗粒物的一次和二次来源。


  例如,EC作为一次源在大气中较稳定,一般被视为一次人为污染源的示踪指标,由于大气排放源的相对较稳定,元素碳的增加在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明大气污染的富集程度。


  04、目前尚不能对颗粒物的所有组分进行直接测量


  大气颗粒物各化学组分的污染特征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气环境领域进行最多的研究之一。


  然而,目前尚不能对颗粒物的所有组分进行直接测量,也没有一种仪器分析方法能完成所有可分析成分的测量。


  在滤膜采样后的实验室分析中,直接测量的通常是颗粒物的粒子成分和元素而不是其化合物,一些成分的含量未能进行测量。


  对于细颗粒物(PM2.5)中的有机物,可定量分子结构的仅占其质量的10%~15%。


  但是,这些未能测量成分的一部分可以基于对其已有测量组分所占物质的化学结构而估算其含量;通过颗粒物化学物种重构和质量平衡分析,可以获得对颗粒物化学组成全貌及各物种贡献的认识,并有助于其来源的识别;依据颗粒物的质量闭合可对所采用各种互为补充的化学组分分析方法的一致性进行评价。


  05、细颗粒物采集分析中的不确定性


  在有关研究中,大气颗粒物的采集、分析测定是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基玩环节,是解析大气复合污染来源的重要前提。


  细颗粒物中绝大多数元素和硫酸盐均很稳定,不存在特殊的采样问题,而半挥发性组分在颗粒态和气态之间的分配平衡则可能在采样过程中受到影响而引起颗粒态物质的挥发和(或)气态物质的吸附,并因此而导致采样误差。


  目前,细颗粒物中半挥发性无机组分(主要是硝酸铵)在采样过程中的吸附与挥发问题已得到成功解决,而细颗粒物的有机成分中约有一半是S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有关的采样技术仍在发展中,美国IMPROVE项目对细颗粒物采样器进行的评估研究表明,针对这两种挥发性组分,不同采样器获得的浓度差别高达3~5微克每立方米,足以影响环境空气质量中细颗柱物达标与否的判定。


  此外,尚无可靠技术对大气颗粒物中的含水量进行直接(化学)测量,在采样中通常未考虑H2O的含量变化。



市面上常见的PM2.5监测仪



本文节选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著。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