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发电应用前景广阔。预计在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下,能有效提高生物质发电的效率,降低碳排放,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一、生物质能发电碳减排潜力大
“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目前,生物质能作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特点。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林业剩余物和能源作物、生活垃圾等生物质资源丰富。数据显示,我国生物质资源量能源化利用量约4.61亿吨,共实现碳减排量约为2.18亿吨,生物质碳减排潜力巨大。其中生物质发电技术是目前生物质能应用方式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生物质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生物质资源规模化和高效清洁利用具有重大的作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已然成为了“碳中和”的重要发力点。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生物质发电行业稳步发展
1.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近几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2952万千瓦,同比增长22.6%。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3798万千瓦,同比增长31%,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6%。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长
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1%,其中,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808万千瓦,同比增长48.8%,占全国新增装机的4.6%。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生物质发电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我国生物质发电量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生物质发电量1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垃圾焚烧发电占比最大
按发电结构来看,我国生物质发电主要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三大类。其中,垃圾焚烧发电占比最大,占总生物质发电量的61.2%。其次,农林生物质发电量占比为35.5%;沼气发电占比最小,仅占总生物质发电量的3.3%。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广东生物质发电量第一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生物质发电量排名前六位的省份是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安徽和黑龙江,其中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的生物质发电量超130亿千瓦时。广东以年发电量206.6亿千瓦时,排名第一,在缓解广东用电压力的同时,也有效助力广东碳减排;山东、浙江、江苏的的生物质发电量分别为180.2亿千瓦时、143.8亿千瓦时和133.9亿千瓦时。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碳中和背景下生物质发电行业前景
1.双碳助力下生物质发电空间巨大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在“双碳”助力和我国“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下,我国生物质发电空间巨大,有力缓解我国用电压力。同时,结合BECCS(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生物质能将创造负碳排放,并在各个领域为我国作出巨大的减排贡献。
2.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大有可为
目前,我国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主要为有机废弃物,包括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林产加工废弃物、生活垃圾、有机污水等,资源丰富,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能发电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在“碳中和”背景下,生物质能将朝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方向发展,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大有可为。
3.生物质发电投资规模稳健增长,促进行业发展
得益于我国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发电投资热情迅速高涨,各类农林废弃物发电项目纷纷启动建设,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稳步增长。数据显示,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投资规模由2017年的1268亿元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17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2%。预计2022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投资规模将进一步达到1833亿元。在国家政策和财政补贴的推动下,我国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稳健运行,预计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将得到稳步增长。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