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位两次单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1901年2月28日,鲍林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他自幼聪明好学,读书期间成绩优良,尤其是化学成绩一直名列班级第一。因家庭情况较差,鲍林常年勤工俭学,在艰难的条件下,他更加刻苦努力。1917年,鲍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俄勒冈州农学院化学工程系。1922年,鲍林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同时,考取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导师是著名化学家诺伊斯。1925年,鲍林以出色的成绩获得化学哲学博士。
1926年至1930年间,鲍林曾两次前往欧洲各大实验室学习交流,期间他所接触的都是世界第一流的专家,直接面临科学前沿问题,这对他后来取得傲人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鲍林在探索化学键理论时,面对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的问题,他提出杂化轨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在有机化学结构理论中,鲍林还提出过有名的“共振论”。在研究量子化学和其他化学理论时,鲍林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1932年,鲍林预言,惰性气体可以与其他元素化合生成化合物,这一预言在1962年被证实。鲍林还把化学研究推向生物学,他实际上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使得鲍林获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
1954年以后,鲍林开始转向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提出了有关麻醉和精神病的分子学基础。鲍林还是第一个提出“分子病”概念的人,并揭示了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的病因。他还从事古生物和遗传学的研究,希望这种研究能揭开生命起源的奥秘。
鲍林坚决反对把科技成果用于战争,特别反对核战争。他指出:“科学与和平是有联系的,世界已被科学的发明大大改变了,特别是在最近一个世纪。现在,我们增进了知识,提供了消除贫困和饥饿的可能性,提供了显著减少疾病造成的痛苦的可能性,提供了为人类利益有效地使用资源的可能性。”他认为,核战争可能毁灭地球和人类,他号召科学家们致力于和平运动,鲍林倾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防止战争、保卫和平的问题。
他为和平事业所作的努力,遭到美国保守势力的打击,50年代初,美国奉行麦卡锡主义,曾对他进行过严格的审查,怀疑他是美共分子,限制他出国讲学,干涉他的人身自由。1954年,鲍林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以后,美国政府才被迫取消了对他的出国禁令。
1955,鲍林和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罗素、约里奥·居里、玻恩等,签署了一个宣言:呼吁科学家应共同反对发展毁灭性武器,反对战争,保卫和平。1957年5月,鲍林起草了《科学家反对核实验宣言》,该宣言在两周内就有2000多名美国科学家签名,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有49个国家的11000余名科学家签名。1958年,鲍林把反核实验宣言交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向联合国请愿。
同年,他写了《不要再有战争》一书,书中以丰富的资料,说明了核武器对人类的重大威胁。1959年,鲍林和罗素等人在美国创办了《一人少数》月刊,反对战争,宣传和平。同年8月,他参加了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由于鲍林对和平事业的贡献,他在1962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他以《科学与和平》为题,发表了领奖演说,在演说中指出:“在我们这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世界问题不能用战争和暴力来解决,而是按着对所有人都公平,对一切国家都平等的方式,根据世界法律来解决。”最后他号召:“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一个对全人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都公正合理的世界,建立起一种和人类智慧相称的世界文化。”鲍林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和平战士,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1994年8月19日,莱纳斯·鲍林以93岁高龄在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家中逝世。
在鲍林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他不仅参与和经历了20世纪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而且还是一名倡导“合平发展,反对核武”的伟大战士。鲍林曾被英国《新科学家》周刊评为人类有史以来20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与牛顿、居里夫人及爱因斯坦齐名。然而,路透社在报道鲍林逝世的消息时却说,他是“20世纪最受尊敬和最受嘲弄的科学家之一”。
科学小讲堂
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是1931年由莱纳斯·鲍林和约翰·斯莱特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杂化轨道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轨道,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做杂化轨道。
本文系颗粒在线根据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上一篇: 左右脑分工理论——斯佩里
下一篇: 电子显微镜问世——鲁斯卡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